乌木起源
乌木(ebony )是川人对阴沉木的俗称,并非是非洲大陆地面上活的黑色木料。它是两千年至万年前,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,由地震、洪水、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。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,在缺氧、高压状态下,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,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,故又称“炭化木”。
乌木主要分布在四川四条大江及其支流区域。经多位乌木爱好者取样作炭十四同位素测定,大多数乌木的年代为距今两千多年至四万年之间。
可见乌木历经岁月沧桑、饱受多种自然外固和内固之力,使其天然形状怪异、古朴、典雅,仪态万千。难怪外国人参观后,惊叹为“东方神木”。
乌木的种类繁多,有:麻柳树、青冈树、香樟树、楠木(金丝楠木、小叶楠木)红椿木、红豆 彬、马桑、黄柳木、黄柏、槐木、檀木等。一般带有香味和杀菌特征的树种才能形成乌木。在德阳市绵远河一带还发现3米直径的大乌木,可见远古时代生态环境 是多么美好、壮观。
乌木本质坚硬,多呈褐黑色,黑红色,黄金色,黄褐色。其切面光滑,木纹细腻,打磨得法 可达到镜面光亮,有的乌木本质已近似紫檀。其永不褪色、不腐朽、不生虫,是制作艺术品、仿古家具的理想之材。
由于乌木为不可再生资源,开发量越来越少,一些天然造型的乌木艺术品极具 收藏价值。
释名: 乌木、乌文木。
气味: 甘、咸、平、无毒。
主治: 有解毒,亦治霍乱吐利。取木片研为末,温酒冲服。
乌木的形成因素及分布
据可考资料记载:远古时期,原始森林中的百年千年名贵古木由于遭受到突如其来的重大的地理、气象变化如(地震、山洪、雷击、台风等),有的被深埋于江河湖泊的古河床、泥沙之下,有的被埋藏在缺氧的阴暗地层中,时间长达数千年甚至几万年,历经激流冲刷、碾压、鱼啄蟹栖,形状各异,姿态万千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,为什么只有在古成都平原上,才生长出如此健硕的神树?
著名学者邓少琴的《巴蜀史稿》、《蜀故新诠》对古代地理、环境与巴蜀文化的关系作了详尽分析。他认为,四川盆地的形成可推至远古时期,“至如上推万万年前欧亚板块之冲击所称为巴蜀湖者,则形成最早即今所称之赤色盆地是也”。当三叠纪时期,四川盆地继续下沉,海水烟波,一片汪洋。
“经早中三叠纪印支早期运动后,到晚三叠纪,四川盆地进入半咸水至淡水湖盆沉积;川西甘孜、阿坝地区为滨海环境,气候温暖润湿,植物繁茂”。“侏罗纪时期,巴蜀湖面大为缩小,成为蜀湖,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,巴蜀湖面大约缩小到十分之一”。之后,受白垩纪开始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,巴湖、西昌湖、川滇湖相继消失,蜀湖退缩到以灌县、新津以南的蒲江、雅安、洪雅一带为湖心的位置。至老第三世纪末、新第三世纪初,四川形成了一个地势起伏和缓、分布广袤的准平原。“气候温暖湿润,植物特别繁茂”,这些精辟的论述描述了史前时期古蜀地区的地理生态状况。
从地理条件上看,四川位于长江上游,西部为地势高亢的川西高原,东部为盆地。其地势变化特点为西高东低,高低悬殊,过渡带狭窄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,东西地貌的差异,明显可分为两大部分。西部为川西高原,属青藏高原的东南翼,主要由高山和极高山构成,大多数山地顶部海拔4100~4900米,少数在6000米以上;东部的四川盆地,大致以广元、雅安、叙永、奉节四点联线为界,盆地底部海拔200——750米,地层平缓,广泛分布侏罗系、白垩系的红色砂岩和泥岩,故又有“红色盆地”之称。
龙泉山之西为盆西平原,由成都平原、彭(山)眉(山)平原、青衣江平原、峨眉平原等组成。其中成都平原面积最大,约6000平方公里,是在断裂下陷的基础上,由岷江、湔江、石亭江等河冲积物堆积而成,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有自流灌溉之利,都江堰水利工程完成后,水旱从人,誉称“天府”。天府的气候滋养人,更滋养树木。“健硕的神树”在这块肥田沃土上繁衍生息,就不足为奇了。
四川有“千河之省”之美誉,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1419条,绝大多数河流均属长江水系,只有西北的白河、黑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。金沙江流域、雅砻江流域、乌江流域、岷江流域、大渡河流域、青衣江流域、沱江流域、嘉陵江流域、涪江流域、渠江流域等构成了完全的“流域水系”。如此众多的河流为古代四川的植物、动物的繁衍创造了一个华胥乐园。
据媒体报道,1999年9月在三峡工程二期基坑负10米处挖出的一块长25厘米、宽16厘米、厚5厘米的不太规则的漆黑似炭的木头。这个被地质学家称为碳化木的“黑匣子”,重要意义在于让人们从另一个方面认识河流的形成和发展。
四川乌木出土从分布区域来看,主要在岷江流域的盆西平原(成都平原、彭眉平原、青衣江平原、峨眉平原),尤其是集中在成都平原,且呈现一个扇状形态。专家通过些乌木出土地,可以了解巴蜀古河道的流向与状况,并从另一个方面认识这些河流的形成以及巴蜀农业的发展状况。应该说这对了解古成都平原的自然生态、物种状况及巴蜀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,带来了大量不可替代的标识信息。
乌木是自然环境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,是远古原始森林硕果仅存的自然遗存,是巴蜀地理大环境结构的产物,是古代四川最重要的生态文化遗产。通过对乌木的分析与研究,我们可以了解远古巴蜀植物种类的状况,并从中认识当时的气候、水源以及与其相关的其它自然因素。
许多不为人知的密码正在一一破译:古时的四川平原气候条件温暖潮湿;河川纵横,沼泽密布;水流冲决形成特殊的冲积扇沉积地貌;鸟兽穿梭,森林仰不见天;山洪来袭,一棵棵粗壮的生命被戛然中断……千万年后的乌木正是这些生命体的延续,是天地之灵焕发出的迷人光芒。堪称“天之灵绝、地之珍绝、人之意绝”。
那些短至数厘米长则数十米的乌木,身上凹痕斑驳,苔鲜密布,虾蟹鱼群以其为巢。有意思的是,每当乌木从水里被拖上岸时,往往还能意外收获一些在树孔中未及逃离的鱼儿,烹食则味道独特鲜美;还有考古工作者在一根乌木的孔洞中拾到“开元通宝”古币一枚,据此推定,这根乌木在唐代以前就沉入地下了。站在这些凝固的让人震撼的雕像面前,我们不得不赞叹。
古蜀人对树的崇拜、信仰和今人对乌木的态度,为研究中国文明、古蜀文明打开了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通道。
目前在云南、贵州亦有乌木发现,但像四川这样成规模出土的,实属罕见。它主要分布于四川的岷江、都江堰流域,尤其是岷江乐山段以及三星堆附近的古河床,被称为“阴沉木库”。
乌木的价值
一、收藏价值
乌木由来世上稀,可同珠玉斗京畿。“泥潭不损铮铮骨,一入华堂光照衣”。乌木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名贵木材,稀有之物,是尊贵及地位的象征。我国民间素有“家有乌木半方,胜过财宝一箱”和“黄金万两送地府,换来乌木祭天灵”的民谚。在古代,达官显贵、文人雅士皆把乌木家具及乌木雕刻的艺术品视为传家、镇宅之宝,辟邪之物。它集“瘦、透、漏、皱”的特性于一身,不愧享有 “东方神木”和“植物木乃伊”的美誉。故宫博物院的中“珍宝苑”就珍藏有乌木雕刻而成的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三十余件,可见其珍贵的程度已远远不是一般木头所能企及的。由此可见,乌木已超出了木头的范围,而应将之列为珍宝的范畴。
乌木,入夜后常常发出奇特幽香,入室后弥漫许久不散,泌入心脾。其木质不再生虫,发霉,腐烂。这是乌木优于紫檀,黄花梨,红木等其他珍贵木材的特殊之处。乌木家具及艺术品就其质地、文化价值和升值前景看,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,甚至已经超过了名贵的紫檀木。乌木由于其不可再生,数量稀少,成材率低,又极具观赏价值,因而有极高的科研价值、文化价值和经济附加值。是制作艺术品、仿古家具的理想之材。利用乌木独有的材质,古朴的神韵及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制作的家具和艺术品,是自然与人类文明高度融合的产物,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。珍稀的乌木艺术品已成为收藏界的首选,成为民间百姓留给子孙后代的传家宝。
二、社会价值
当前,乌木常被作为外交礼品赠送给外国政府和友人,借乌木千年不腐的特性代表和平与友谊。现联合国总部就收藏有“太阳神”“和平之光”两件乌木艺术品。同时,乐山大佛、峨眉山在申报“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”时,四川政府赠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吹箫引凤”和“反弹琵笆”这两件乌木艺术品。由此,体现了乌木在巴蜀人心目中的地位,并为世人所认知、分享。四川特有乌木文化艺术是历史、文化、经济的发扬和创造。许多专家学者将乌木同“国宝”熊猫、金沙遗址、三星堆文化等同,称为四川四绝,四川文化旅游的又一张金名片。